新闻  |   论坛  |   博客  |   在线研讨会
理性看待中国12英寸芯片厂
modakang | 2007-08-24 14:08:02    阅读:2042   发布文章

  我国半导体产业在高中低档都想争一席之地,除了承担经济的职能外,还要承担部分国家甚至民族的责任。作为顶级半导体工业的标志,12英寸芯片厂在北京已经诞生。有消息称,我国将可能再次上马一到两条12英寸生产线。

  事实上,无论从资金、技术还是从我们一直言而必称的广阔市场来看,国内上马12英寸生产线则有些勉强。就投资强度来看,半导体产业一直俗称“吞金兽”,而事实也的确如此。

  目前,建一条12英寸芯片生产线要投入20亿美元以上,而最为尴尬的是一旦上了12英寸生产线,就像上了“贼船”,必须不断跟踪半导体高端技术,不断投入大量的研发人员和资金。据了解,1997年全球第一条12英寸芯片生产线诞生以来,累计投资已高达200亿美元。如此庞大的资金投入,回报在哪儿?从投资回报率分析,在中国目前的条件下,8英寸新线都很难在短期内实现收支平衡,12英寸芯片生产线财务平衡点的周期则更加漫长。再加上“华圣纳”条约的控制,12英寸芯片生产线更可能成为一个掌握在别人手中的筹码。

  除了资金,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另外两个基本要素是技术与市场。中国半导体产业中,高端核心技术的缺失最为明显。1996年9月,由33个国家签署的“华圣纳”条约,对高技术向中国等国家的输出做出了严格控制。

  在这种控制下,目前能向中国转移的芯片产业,主要是后端的封装与测试,当然也有部分旧的中低档芯片生产线。但在政策限制和市场竞争的双重考虑之下,英特尔、德州仪器等世界顶级大厂绝不会冒风险转移更为先进的生产线。

  即使是封装测试业,发达国家在对华的技术转移中也留有戒心。比如,韩国现代半导体公司(Hynix)曾表示,在无锡只是兴建工厂,并不会把尖端产品的设计技术和工程开发技术带到中国。

  因此,中国目前如上马12英寸芯片生产线,只能依靠自身力量,尤其是技术,或者是资金。起码现在,中国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占领“中国市场”。在产业核心竞争力尤其是IC设计能力真正提升前,“中国市场”还只能为别人作嫁衣。

  不切实际地追求12英寸芯片线,无论从财力及技术,包括市场等都十分勉强,风险实在太大,盲目上马这一项目,并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半导体产业快速健康的发展。

*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,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,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。

参与讨论
登录后参与讨论
亲历50年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历程的著名学者、行业评论家。
推荐文章
最近访客